人物名片
翁明浩,姑蘇區平江街道觀前社區黨委書記、居委會主任。為了做好社區工作,他定期列出居民和商戶的需求清單、資源清單,8年記滿45本民情日記。他推動建立觀前商圈“大黨委”,有效整合公益力量,形成“社區服務企業—企業反饋居民—居民回饋社區”的良性發展模式。他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。
□蘇報記者 陸飛龍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用筆記錄下居民、商戶的訴求,是翁明浩的工作習慣。7月5日下午,在辦公室接受采訪期間,翁明浩的電話幾乎沒有停過。抽水馬桶需要修理、店招牌被樹枝遮擋……他耐心細致地應答回復,時而在手邊的民情日記上記上兩筆。當天是翁明浩在觀前社區工作的1338天,他在這個社區的民情日記已經記到第20本。
用腳步丈量社區
“走到群眾心里”
6月中旬的一天,一名70多歲的空巢老人向觀前社區打來電話,語氣中帶著焦急。愛人過世后,她自己一個人住在社區的老房子里,屋旁的樹木刮破了瓦片,造成房屋出現滲水情況。翁明浩趕到老人的住處,“我把手放到被子上,摸起來濕濕的。那一瞬間,我想無論如何,一定要趕緊幫老人解決問題。”翁明浩第一時間聯系綠化隊和志愿者,為老人及時修理了屋旁樹木和漏雨屋頂。新修好的屋頂經受住了連續暴雨,給空巢老人帶來一份安心。
走出辦公室、走進居民家、走到群眾心里,這是翁明浩在擔任社工之初,摸索總結出的社區治理“三走”工作法,8年來,他始終身體力行。“只有了解清楚居民內心所想,才能在原則范圍內盡可能地提供幫助,推進問題的解決。”
社區里街巷空間、戶籍數量、人口結構等數據,翁明浩心中一清二楚。2018年11月,原小公園、玄妙觀2個社區合并組成觀前社區。占地0.55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社區,無物業小區占比高,老齡化嚴重,是老牌商圈觀前街所在地,人口流動率大,當好這里的“大管家”并非易事。到崗后,翁明浩帶領支部黨員、社工、網格員“走街串巷”,三個月里用腳步丈量了一遍社區,根據摸排到的情況繪制出觀前社區居民、商戶信息表和社區地圖。收集了一大批民情民意。伴隨著人口進出流動,他堅持把信息及時記錄更新,始終掌握著95%以上居民的準確聯系方式。“獨居老人、殘疾人等困難群體,是社區重點關注的對象。把他們的信息了解得細一點、實一點,服務才能更精準高效。”
主動作為解難題
“不拿居民一瓶水”
青年時代的翁明浩從營業員起步,曾在多個行業任職管理崗位,2000年被評為全國內貿系統勞動模范,2001年以他名字命名的“翁明浩視聽之音”服務小組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。2015年,考慮到父母年事漸高,43歲的翁明浩回鄉重新擇業,通過考試成了一名社工。
“踏進社區工作的門,就要擔起自己的一份責任。”翁明浩先后在平江街道梅巷社區、相門社區、觀前社區任職,憑借一股鉆研勁頭,為社區群眾化解了一個個難題。老舊小區的改造是近年來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環,剛到觀前社區的時候,翁明浩遇上了粵海廣場加裝電梯這個難題。“當時,蘇州還沒有出臺老舊住宅加裝電梯的政策,能不能加裝首先是個難題,更別提怎么加裝了。”翁明浩說,雖然難,但他沒有放棄,一直在四處奔走,做著各種準備工作。為了了解加裝電梯的流程,他去了上海、杭州、南京等地學習“取經”,收集研究相關的成功案例。2019年8月5日,蘇州發布了《市政府關于蘇州市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的實施意見》,這讓社區居民歡呼雀躍,也讓翁明浩激動萬分。一個星期后,粵海廣場加裝電梯正式啟動。2020年1月,蘇州市區首個老小區增設電梯項目在社區粵海廣場實現落地,居民們期盼的“電梯夢”終于實現了。
“上門全部自備水壺,不拿居民一瓶礦泉水。”這是翁明浩對社工日常習慣的要求。“對于社區一線的工作人員來說,僅僅做好本職工作,只是達到了60分的及格線。在工作中要更主動、有創新,才能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對黨委政府的信任感。”
充分整合資源
黨建強化企業歸屬感
觀前社區商戶數大于居民數,如何推動觀前商圈轉型升級、實現商圈黨建和社區黨建融合發展,是翁明浩擔任觀前社區黨委書記后一直思考的問題。熟悉零售行業的他從商戶需求出發,推進社區、居民、商戶加強互動。
由于歷史原因,觀前商圈北局一處污水管網常年不定期堵塞,污水臭氣逼人,影響商戶和游客的正常出行。翁明浩接到商戶反映后,組織相關部門和共建單位實地查看,經過分析、研究,最終決定更換大直徑管線,并合并多個排污水口,于今年3月將管線修繕完畢,解決了困擾周圍商戶10多年的“痛點”,推動商圈環境品質提升。“打通的是堵塞,紓解的是民心。” 商戶代表彭女士激動地說。
社區打造的“益加親”志愿者服務品牌整合商圈公益力量,推動商圈企業、共建單位黨組織認領居民大院、零星小區,推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。無物業小區安裝鐵門、危險圍墻拆除、裸露燃氣管道入地等一系列讓居民煩心的事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一一得到化解。翁明浩帶領社區“兩委”以改革創新之力推動社區黨建與商圈黨建融合發展,逐步探索出“社區服務企業—企業反饋居民—居民回饋社區”的發展模式,將轄區居民、商戶、企業、共建單位擰成一股繩,化解了一個個實際難題,獲評“江蘇省優秀黨務工作者”。
標簽: